蒙特利尔华人社会漫记
华侨华人的简史与现状 (佚名 2004)

我国移居海外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几个世纪之前,由于地缘关系,早期移居海外的侨民以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为多,尤以广东为最,主要移居东南亚一带,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也逐渐向欧洲、美洲推移,而后几乎遍及世界五大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哪里有生存的地方,哪里就有华侨华人的足迹。旅居海外的侨胞把自己的祖国称为“唐山”,而从“唐山”出洋的人则被统称为“唐人”。
早期侨居加国的华工、华人
随着 19世纪中期移民潮的兴起,已有我国侨民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及加东的蒙特利尔这几个大城市是华侨华人的主要聚居地。据记载,1870年至1885年期间 ,加拿大政府修建横贯东西岸的太平洋铁路,因为缺乏劳动力,便从中国招来大批廉价劳工。自1880年至1885年,来自中国广东省的1万7千名劳工来到加拿大, 参加穿越洛基山脉地段修筑铁路,在筑路过程中有4千多人由于环境极端恶劣、安全事故及疾病而死于途中,另有数千人在铁路完工之后无法回国飘泊异乡,生活凄惨。华工为建设加拿大作出了卓越贡献,以至付出宝贵生命。但是,华工当年的悲惨生活和遭遇,艰辛劳动拓荒业绩却鲜为人知,遭弃无闻,血泪斑斑的华工史无人缅怀和传颂。尽管当时在任的加拿大总理约翰.麦克唐纳不得不承认“没有华工便没有铁路”,但直到1980年加拿大政府众议院才通过承认这一史实。另外,早期移居加国的华侨先辈,从1885年到1947年半个多世纪里,饱受人头税和排华法(Exclusion)不公平待遇,致使长年生活艰难困苦,乃至对他们加以歧视和迫害。华工当年的打工血泪史,先侨祖辈当年的辛酸往事,直到今天(2004年)才被出于人道观和中国情结的加拿大人安德鲁.格雷 (Andrew Gregg) 和居住蒙城的第5代加拿大土生华裔后人曹凯伦(Karen Cho) 这两位编导、制片人,通过(她)们摄制的《他们修建了这条铁路》(They Built the Railway)及《金山阴影下》(In the Shadow of Gold Mountain)两部历史纪录片才重现于世界华人面前。
早期移居蒙特利尔的老华侨靠劳工和经商谋生,主要开餐馆、小杂货铺、洗衣,经营小本生意以及打杂工等,百年沧桑,祖辈几代人融入了当地社会,后代已为土生土长华裔。20世纪70至80年代旅居蒙城的华侨以广东省台山籍和潮籍人居多,特别是70年后期至80年代印支(越南、柬埔寨、老挝)战乱,政府掀起反华排华高潮,华侨华人被迫纷纷逃离家园,死里逃生,有的飘泊于东南沿海或在海岛上暂时栖身。加拿大政府基于人道主义观,对华侨华人采取宽容政策,收容三国难民,并发起收容安置难民活动。当时的亚伯达省政府与市民配合,发起每5户加拿大人家收容1家难民,直至难民找到事做,生活基本安定为止。印支侨民便以难民身份留居加国。随之,越、柬、老华侨华人便涌入蒙特利尔,以潮裔乡亲为多。不少人在外国人制衣厂当制衣工,有的在家中开制衣加工作坊,有的营商或打杂工。目前各行各业都有华人经营者。到了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之后,加拿大的移民政策逐渐转向投资和技术移民发展,移民对象向知识化、专业化转型。此时,来自台湾、香港及中国大陆的移民日渐增多,移民者以文化层次较高、知识专业较强人士,以及投资移民者居多。前些年,台湾、香港移民渐趋稳定,香港移民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部分回流而有所减少,而中国大陆移民则有明显增多的迹象。
总之,移居蒙特利尔的华侨华人,经历了3个不同历史时期(即早期、中期、近期)、3个不同层次、3个不同转型所形成的移民特点。华侨华人已经或正在逐渐融入当地社会,有的在政府部门任职、有的是工商企业界的翘楚、有的是侨界知名领袖人物、有的成为大学教授、高级专业人才;有的是科技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为增进中加两国的友好、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促进华埠社会及华人安居乐业,发挥积极作用并作出应有贡献。
多姿多彩的城市
许多移居蒙特利尔的华侨华人把蒙城视作第2故乡,过着安定祥和的生活。蒙特利尔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座古老而具现代文明的美丽城市,是加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国际交往频繁,颇具影响力。许多国际政治事务、经贸交往、文化交流等活动均在这里进行。人们还曾记得,这座城市在1976年举办了第21 届 奥林匹克远动会,坐落在蒙岛东部奥运体育场上空高耸着的飞翔鸟造型结构,成为象征蒙特利尔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国内外游客参观的景点之一。 每年的国际国内文化活动相当频繁,据说,蒙特利尔市每年举办的包括国际各种活动在内的大大小小节日活动多达300个不止,有国际热气球节、蒙特利尔国际焰火节(已举办20年)、国际沙滩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爵士节(已举办25年)、中国文化节、希腊文化节、还有由华人社团满地可国际龙舟会主办的满地可国际龙舟节(已举办9届)等;市内举行的活动如蒙特利尔嬉笑节、蒙特利尔双胞胎大游行、蒙特利尔同性恋大游行、满地可老港露天舞台文艺表演、以及仿效18世纪公共市场活动的新法兰西节……等。蒙特利尔确实是一座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生活多姿多彩的美丽城市。
华人社会的变迁 据权威媒体报道,目前我国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有5000万,加拿大究竟有多少华侨华人,众说不一,仅以蒙特利尔来说,有说约10万人,保守估计也有8、9万人。百余年来,蒙特利尔华侨华人社会是怎样变迁和发展起来,从对华侨华人研究的角度来看,值得去了解和探究。
MONTREAL 这个地名, 在华人社会中便有几种不同译音,早期以至今日最通用最普遍的称法叫“满地可”,似为粤语谐音,多为粤籍社群人士所称;也有叫“蒙特娄”的,用这种称呼的在台湾省籍社群中比较多;而称“蒙特利尔”的则来自祖国大陆人士居多。受19世纪后期移民潮的影响,涌入蒙特利尔的华侨华人逐渐增多,华侨华人社会也开始形成。哪里有华侨乡亲居住的地方,哪里便有他们的“家”-华侨华人社团组织。最早在华人社会中出现的侨团,应该是洪门民治党满地可分部。1893年成立,至今已有111年历史,根据加拿大法律向当地政府申请注册为“民间社团组织”。 近百年成立的宗亲社团还有1919年建堂的满地可余风采堂、加东满地可谭光裕总堂等。另外,满地可华人基督教坟场为蒙市最早华人墓园之一,建于1891年逊清光绪17年,至今有113年历史。由此足以见证,早在19世纪的下半叶,即约在150年前我国侨民已在蒙特利尔定居生活,华人社会也开始形成,逐渐发展,经历百余年变迁,形成了以商业、文化、及社团活动多元化华人社区,人们称之为“唐人街”,或称“中国城”。
今日华人社区变新貌
“唐人街”地处蒙特利尔市中心, 毗邻旧港区, 西起St. Urbian 街,东到 St. Dominique, 南自 Viger 街,北至 Rene - Levesque 街,占地约0.25 平方公里。今日的“唐人街”既是商业中心,也是华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琳琅满目的商店,兴旺的餐饮业,展现南北荟萃的中国饮食文化, 还有金银首饰铺、手工艺品店、中文书店、医疗诊所、旅行社、酒店等,几乎衣食住行应有尽有,无所不包,购物参观人流络绎不绝,车水马龙,好一派热闹繁荣景象。特别是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唐人街中心东西南北的交汇点处,竖起了4座具中华古老文化特色的大排坊,排坊上题写着“满地可华埠”或“唐人街”,为唐人街华人社区增添异彩。几年前在唐人街的闹区又新建了一处名叫“中山公园”长廊,咋听起来,会给人误解好象是供人游览漫步的大公园, 其实不然,它只有大约20来平方米的中国式长廊,长廊正中上方挂着由我国驻加拿大大使梅平先生题写的“中山公园”金匾。长廊内摆设有书画、文房四宝、中国手工艺品等供游人选购,古朴雅致,充满中华文化气息。 廊前靠马路旁极有限的一块空间被称为“中山广场”,它是“唐人街”仅有的一块极小的可供户外活动场所。最近,几位热心华人社区公益事业人士,从国内订购了一台轿子和一辆黄包车,准备摆放在“中山公园”前供游人观赏和照相,使“中山公园”装点得更具有浓郁文化气息。 虽说“中山公园”为唐人街华人社区增添新采,但是由于规模小,欲发挥其功效毕竟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华人社区文化活动的需求。因此,华人社团、侨界领袖、工商界及热心人士为推动华人社区文化生活的发展,决心为华人创造一个良好文化分围,由本埠重要社团满地可华人联合总会(简称华总会)联合多个社团于1984年发起筹建文化宫,取名“满地可中华文化宫”。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2003年4月获得市政府的批准,决定拨款384万加元支持文化宫建设。文化宫建设耗资520万,除政府资助的款额外,不足的140万由华总会及各界侨领、工商企业界和热心人士捐款。文化宫坐落在“唐人街”与中山公园对斜街仅一路之遥的地段,是利用原“华人文化宫”的旧址大楼中心扩建,2004年开始动工,预定2005年春可竣工启用。文化宫的建筑设计更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是“唐人街”华人社区的的一项创举,将成为“唐人街”标志性建筑和传播中华文化活动场所,对弘扬中华文化、繁荣华人社区将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华人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也是市政建设的一部分,除了侨社同胞付出努力和艰辛汗水外,也离不开三级政府的支持和资助,体现中加两国友好、两国人民的友谊以及和谐相处,共谋经济繁荣发展的愿望。 华侨华人对蒙市的经济发展和市政建设功不可没,起着重要和积极促进作用。
中、加两国友谊的象征
谈到中加两国友好和两国人民的友谊,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蒙特利尔植物园内修建的“中国园”-“梦湖园”。它是中国加拿大友好关系的具体体现、中国加拿大携手牵起的梦。“梦湖园”内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凝聚着两国人民及蒙、沪市民的友好情谊。1985年蒙市与上海市签订结成姐妹城市协议,并签订了一系列合作交流项目,其中作为文化交流的一个项目是提出在蒙市建立一座中国式花园,经双方的努力,1989年签订协议合作建造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园林建筑,取名 为“梦湖园”。 “梦”是蒙特利尔市外文字首的谐音,“湖”是上海俗称“沪”的谐音,取名独具幽雅美丽,也体现出中加人民的美好梦想。据称,“梦湖园”是至今中国在海外建造的最大的花园,它占地2.5公顷,1991年6月正式建成启用,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这般浩大工程项目,其速度之快令人赞叹。今日这座仿明代风格的中国园林人文景观,不仅是蒙市最重要的参观景点之一,也是一处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场所。自建园以来,多次举办过各类中国文化活动,如中国书画展、哈尔滨冰雕展、杭州丝绸文化展、中国竹与文化、茶文化展、中国稻作文化展以及中国民族歌舞表演等。 另外,开办各种介绍中国文化课程、讲座,如中国园林欣赏、围棋、太极、气功等。每年秋天与上海市园林局合作举办灯展,作为该园固定传统保留节目。此外,还专门设立了“梦湖园基会”,任何个人均可申请入会,并享有各种优惠。 作为对等文化交流,蒙特利尔市政府在上个世纪在上海兴建、2001年落成于上海浦东世纪公园内的蒙特利尔园-“上海蒙特利尔园暨高科技展示馆”,是作为“梦湖园”的姐妹园。 这座名为“蒙特利尔之窗”的多媒体馆占地4公顷,耗资400万加元,着重推广介绍加拿大的科技企业。设在园内的专卖店,出售有蒙特利尔植物园和生态馆提供的纪念品。该园最近受到现任蒙市政府的质疑和指责, 认为该园管理不善,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市政府决定削减对该园的赞助,并将寻找新的经理人进行整顿,加强管理。
华侨华人社团
据称目前蒙特利尔华人社团有120多家,见报可查的约有近百家,估计至少有150家。有早期以血缘关系形成的宗亲会;有以地缘组成的同乡会(所);有不分血缘、地缘关系、以代表全社会华侨华人利益的侨社团体;有工商企业界社团;有慈善福利机构、社会服务组织及宗教团体;有文化、科技专业机构;以及校友会等各种联谊团体。从成立时间来看,有百年悠久历史的老社团,也有近年新成立的年轻社团;有规模较大、有一定影响力的社团,也有规模较小、名存实亡的社团。各有其职能和作用,其宗旨是敦睦宗亲,联络乡谊,促进团结,增进友谊,互助互济,首望相助,服务侨众,谋求福祉。致力于团结侨社各界人士,积极推动华人社会进步发展; 维护华侨华人正当权益及切身利益,帮助华人及新移民融入主流社会;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加强中加两国及人民友谊,共谋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此发挥积极作用并作出贡献。下面仅择部分有代表性的社团简志于下。
宗亲会
宗旨是敦睦宗亲,联络乡谊,促进团结,增进友谊,互助互济,首望相助,服务侨众,谋求福祉。早期建立至今仍发挥积极作用和影响的宗亲社团有:
中国洪门民治党满地可分部 有称满地可洪门民治党。本地重要华人宗亲社团之一。1893年成立,至今有111年历史。棣属中国洪门民治党加拿大总部,总部设在温哥华,1863年建立,也有141年历史。洪门具有光荣优良传统,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特别在支援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活动以及中国人民的抗日和解放战争中作出积极贡献。该党分部经历了七、八代宗亲的延续,秉承“忠、义、侠”党纲,继承先贤爱国家、爱民族、爱家乡的传统遗志,敦睦宗族乡谊,团结宗亲,致力维护乡亲合法权益,谋求社会福祉。长期以来,为弘扬中华文化、支援祖国和家乡建设;为促进当地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加强社团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关心华人社区发展,以及维护华人正当权益等方面不遗余力,做了大量有益工作。分部的棣属组织“达权支社”(满城达权社)成立于1925年,也有79年历史。现任党分部主委为余文蔚,2004年被委任中国侨联委员会海外首席顾问。
满地可余风采堂 成立于1919年。其宗亲来自广东四邑祖籍台山的余氏宗族。以敦睦宗族乡谊,团结宗亲,发展堂务,为宗亲谋福祉为宗旨。参与社会事务,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目前有堂员超过200人。现任主席为余绍然。 加拿大余风采堂1904年成立,总堂设在温哥华。全加各埠均有余风采堂。加拿大余风采堂每4年举行一次恳亲大会,第14届垦亲大会选定在蒙特利尔召开,由满地可余风采堂筹办,同时举行加拿大余风采堂成立100周年暨满地可余风采堂成立85周年三庆纪念大会。全加各埠和美国各埠以及香港余风采堂均派代表与会。目前,香港、东南亚、欧洲和美加地区共有数十个分堂,世界各地的余风采堂都尊奉宋朝名臣余靖为其的老祖宗。
此外,其他宗亲社团组织还有满地可昭伦亲义公所(简称昭伦公所),谭氏宗亲社团组织,1954年建所,主席为许尊纪; 加东满地可谭光裕总堂 ,堂长谭平治;满地可黄云山公所,主席为黄蔚岳; 满地可台山谭氏白水公所,1934年成立;魁省伍胥山公所 ,伍氏宗亲社团组织,主席为伍兆职;至孝笃亲公所, 陈氏宗亲社团组织,主席为陈福潮;李氏公所,主席为李令贤。
同乡会
同乡会是以地缘而成立的社团组织。其宗旨与宗亲会大致相同,旨在联络乡亲,增进乡谊,团结乡亲,维护乡亲合法权益,为乡亲谋福利;支持本埠华人活动和华人社区建设,为华埠和华人社区繁荣昌盛贡献力量。同乡会组织大部分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主要社团有:
加拿大魁省潮州会馆(ASSOCIATION CHAO CHOW DU QUEBEC CANADA) 据不完全统计,在70年代以前,蒙特利尔只有两三户潮汕人,直到80年代印支战乱结束之后才有大批印支潮裔定居蒙市,并在1989年2月成立了第1个潮人同乡组织-加拿大魁省潮州同乡会,它是今日加拿大魁省潮州会馆的前身。由于会员大幅增加,会务兴旺,2000年5月21日新建会馆,潮州同乡会正式易名为加拿大魁省潮州会馆。会长为张盛典。其会员绝大部分来自印支三国潮裔同乡,另外,还有来自东南亚及中港台的潮籍乡亲。1999年以来,会员已有400余户,目前已发展到3000多名会员,成为华埠颇具规模、有一定影响的社团之一。会馆兴办中文学校,设立中西乐组、健身舞蹈班、太极拳班等,并设立佛堂供乡亲祈祷拜祭;协助会员办理喜庆,料理丧事;以及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此外,动员乡亲捐款账灾,救济中国内地、台湾受灾民众,并积极支援内地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捐助“希望工程”。2004年5月主办第3届“国际潮青联谊年会”,促进交流,扩大该会的影响力。
旅居印支华侨华人除了成立加拿大魁省潮州会馆外,还有两个社团组织,一是加拿大蒙特利尔柬华协会(简称柬华协会),已成立15届,会员由旅居柬埔寨的华侨华人组成,会长为林典;另一个是越南华侨联谊会(简称越华会),成立于1983年,会员来自旅居越南的华侨华人,会长为陈锦涛,名誉会长李鸿基。
蒙特利尔上海苏浙同乡会 约成立于90年代。2004年6月选举第3届理监事会,会长由《华侨新报》总经理张健连任。旨在联络乡亲、增进乡谊,发展会务,为乡亲谋福利。
此外,还有满地可海南同乡会、满地可广西同乡会、满地可湖南同乡会、蒙特娄台湾同乡会等。21世纪以来成立的同乡会还有:加拿大魁北克客属崇正会,约成立于2000年。2004年第3届会长为罗华;加拿大古壁省台山同乡会,1992年成立,创会会长为谭雅育,会长胡熊月儿;魁北克省台山宁阳会馆 成立于2003年。主席王俊勤(华总会主席)。
侨界社团组织
不分血缘、地缘,代表当地社会华侨华人的利益,争取与维护侨胞的合法正当权益,为广大侨胞谋福利;协调侨界事务,促进华人社区的发展与繁荣;代表侨胞与当地政府的沟通与协作。主要社团有:
加拿大满地可中华会馆(L’ASSOCIATION CHINOISE DE MONTREAL INC./CHINESE ASSOCIATION OF MONTREAL INC.)主席:谭锐祥。团结侨胞,服务社会,向侨众发起募捐活动,从事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不遗余力。如发起侨众修茸满地可华人基督教坟场(建于1891年)及舍布禄东街华人陵园(建于1930年代)等募捐活动。
满地可华人联合总会 约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说1979年)。至今已有12届。该会联合侨界社团共同发起建设华人社区,在开展华人社区公益事业、繁荣华人社区,以及协调侨界社团的关系与等方面起组织和促进作用,如在唐人街兴建中华文化宫等。主席为王俊勤(台山宁阳会馆主席),副主席邵礼平。
此外, 还有满地可华人协会 、全加华人联会、大满地可华人社区发展委员会等。
这里要记述一下曾经被人遗忘的一个近半个世纪之前成立的爱国华侨社团-东风社。它由一批来自祖国大陆及其他地方的爱国华侨青年发起,于1959年春(有说1958年12月12日)成立。前身是《华侨论坛》杂志社(创刊于1959年)。东风社诞生年代是东西方两大阵营处于冷战最紧张的年代,东风社取意于东风压倒西风之意,表示热爱祖国,立场鲜明。办报纸,出版《东风月刊》,排演进步话剧等活动,影响和团结爱国侨胞和进步青年;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及祖国建设,让加拿大人正确了解新中国,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它在50年代至60年代在侨社极具影响力,80年代后逐渐消落,之后因社址被拆迁及其他会务方面的种种原因而停顿.。其骨干成员有的至今仍活跃于侨社。2004年 6 月举行成立45周年庆祝活动。
工商企业界社团
代表当地华商利益,争取和维护华商的合法权益,促进华商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商贸发展。主要的商社有:
满地可华商会,是侨界、工商界重要社团之一,发起和主持唐人街中山公园的兴建,并成立了满地可中山公园基金会,在促进华人社会的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商会共同主席为杨钧育、黄慧中、陈锦涛。
魁北克台湾工商文化协会 成立于1991年。是华人社区颇为活跃的社团之一,其成员主要来自台湾的新移民。理事长为庄礼文(加拿大台湾商会联合总会副总会长)。
此外,还有魁华国际商会、毛里求斯商会、魁北克中药商会、北美洲台湾商会联合总会渥太华/蒙特娄地区台湾商会、古壁省华侨餐馆同业(职工会性质)等。
专业团体
自90年代加拿大政府开放技术移民之后,华人专业人士不断移民蒙市,随之各种专业团体也多了起来。旨在联络业界人士,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加强合作,共谋发展。主要专业团体有:
华裔青年专业协会(YCPA) 成立于己1999年。由一群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优秀的专业人员和在校学生组成的专业团体。会员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语言和不同专业职称。旨在建立一个紧密的华人专业人士联系网,为会员间创造一个保持联系、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互相交流、并得到最新可靠的专业资讯。第3届会长为何樱樱(工商管理硕士)。
加拿大华人资讯技术协会(ITACC) 联络感情,交流信息,经常举办各种专业座谈会、研讨会。如“网站开发及维护”研讨会,旨在“解决疑问、交流信息、技术和经验。2004年当届主席为赵振家,副主席俞惺。
此外,还有魁省华人专业联会、满地可华人专业协会、魁北克台湾青年专业协会等。
联谊会、校友会
联谊会:主要以志同道合的同事、知友、各界人士为联络情谊,保持联系,互助互济,互相关怀而结合的社会群体。较早时成立的有:
蒙特娄荣光会 由旅蒙特利尔黄埔军校老军官组成的联谊组织。理事长黄振河。基于黄理事长年事已高,理事长职由黄芙娣(女)代理。
魁北克荣光联谊会 以旅魁北克黄埔军校老军官为主组成的联谊组织。 另外,还有 海潮联谊会、万寿联谊会,附属满城服务中心,以长者为主要成员,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举办社交舞、国画、太极,成立万寿联谊会合唱团,为华人社区演唱。会长为黄光耀。
校友会:旨在联络情谊,团结互助,互爱互济。较早时成立的有:
台山都中(第5中学)校友会;满地可台山(一中)校友会、会长为李兆焕; 台湾各大专旅蒙校友联谊会,旅加台湾省籍大学生联谊组织;魁北克中央军事学院校友会,旅魁黄埔军校老校友联谊组织。理事长唐超翔。
近年来,中国大陆移民的高等院校师生也陆续成立各自学校的校友会。以自愿结合而组成的“非政治、非宗教、非营利性民间组织”,旨在“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络和团结,服务校友,增进友谊,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发扬母校优良传统,关心母校,回馈母校;建立发展与友校及其他组织的友好关系;帮助校友融入当地社会并寻求更多发展机会;积极参与华人社区公益活动,促进社区建设;承传民族文化精华,促进科技文化交流,服务社会”。这些校友会有:
中山医科大学蒙特利尔校友会;
蒙特利尔清华大学校友会 联系人王云华;
蒙特利尔北大校友会 (Montreal Peking University Alumni);
蒙特利尔吉大校友会 (Jilin University Alumni in Montreal);
天津大学蒙特利尔校友会 (Tianjin University Montreal Alumni Association) 为“清华”、“北大”、“吉大”三校友会提供使用该校网站。
慈善机构、社会服务组织
满地可中华医院 为需要长期护理的病弱华裔老人提供住院及医疗服务。由于接受政府的资助有限,医院经费长期不足,院方需借助民间力量筹措资金,因此建立中华医院基金会,每年发起和组织社会募捐,为中华医院募集资金,促进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医院董事局主席为莫锦湛。
满地可慈济会所 为佛教慈济慈善基金会加拿大分会蒙特娄联络处。2002年成立。基金会总会1967年创始于台湾。奉承总会的“慈善、医疗、教育、文化”4大志业,开展社会慈善公益服务活动。
满地可华人服务中心 1976年成立。为华人新移民提供咨询与转介服务,协助新移民就业,解决生活及学习外语等问题,帮助新移民更好融入当地社会。中心接受魁北克省政府移民局的资助,为新移民与政府移民局之间起协调和沟通作用。此外,积极参与华人社区的公益活动,为华人社区提供优质服务。中心行政主任为心赵秀媚。
南岸华人服务中心 为满地可华人服务中心附属机构,1995年成立。自称“非牟利、无政治倾向的社区服务机构”。接受联邦和省政府的资助及社区捐助。接待新移民及查询服务,帮助新移民解决困难。中心主任为李西西。
华侨互助社 非牟利志愿服务团体。举办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服务,开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班,帮助新移民适应加国生活。
此外,服务华人社会,帮助新移民解决困难的社会服务组织还有华协会、华光满城功德会 、满地可华人狮子会等。
宗教团体
满地可佛光协会 ( 国际佛光会满地可协会) 办普门语文学校、满地可天主教华人中心 、满地可中华基督教长老会、满地可华人浸信会、满地可华人宣道会满地可华人神召会等。
除以上各界社团组织外,还有文化界的中国文化促进会、北美国际华人艺术文化协会(主席廖元元);体育界的满地可国际龙舟会 、满地可华人保龄球会、满城洪门体育会、满地可雄鹰体育会;妇女界的中华妇女会(会长张惠文)等团体。
新闻报业、华文教育简况
华文报业:
蒙城早时出版了几份华文报刊。以周报形式出版,有《亚讯周刊》、《满地可经济导报》(据说是香港人创办)、《经济周刊》,后改出双周刊(据说是柬埔寨华侨创办)、《枫华报》出版几期停办,还有《华声报》,出纸大开版,发行较早。 上述报刊早已停刊。至今没有发行日报。2004年蒙城华文报纸有8家,前不久(5月份)停刊1家,7月又新增1家,目前仍维持在8家。办报各有特色,有不同层次的读者群,适应不同读者的需要。发行量除魁北克地区之外,遍及温哥华、多伦多及美东各大城市的华埠。虽有部分报纸有定价,接受订阅,但几乎全部报纸免费赠阅,在华人社区的某些中国餐馆、华人商店均可索取到。蒙城华文报纸有其共同办报方针和愿望,即立足当地社会,面向广大侨胞,服务社会大众,在传信息,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中加两国及人民的友谊,争取侨胞的合法权益,维护侨社团结,促进社区繁荣,以及宣传加拿大各级政府政策和帮助新移民融入当地社会,以及动员侨社和侨胞力量,关心祖国建设,支援内地的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8家报纸的基本情况简介于下。
《华侨时报》(Les Presses Chinoises/ Chinese Press), 约在80年代创刊。社长为周锦兴。为港人创办,自称 “加拿大东部地区销量最大历史最悠久中文周刊”。 主要读者对象为香港移民群,并面向全华人社会。 初期出纸10几版,后逐渐增版,现分A、B两大版,共出纸约70页。
《华侨新报》(Les Nouvelles Chinoises / The Chinese News) 1991年创刊。社长潘洁心(Jennifer Pan),总经理张健(蒙特利尔上海苏浙同乡会会长)。大陆移民人士所办。自称“大蒙特利尔及南岸地区发行量最大的华语周刊”。 出纸2份,约共40版(页)。主要读者对象是大陆移民人士,并面向全华人社会。办报方针:坚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团”,主张五湖四海,服务侨胞,服务新移民,服务社会大众。报道与华人切身利益相关的消息,反映华侨华人的意见和要求,代表华人华裔声音。该报被列入政府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华文报纸。
《路比华讯》(Luby Chinese Weekly Newspaper / Journal Chinois Luby)19 97年创刊(?)。社长张亚一。台湾移民人士创办。自称“加拿大发行量最大华语周刊”。出纸分A、B、C 3份,约共80页。 读者以台湾省籍移民为主要对象,近年来,读者群扩及全社会华人。商业气息比较浓厚,为社区华人及在加从事经贸业务台湾移民提供商务移民信息,充当移民顾问,协办投资移民事宜。
《蒙城华人报》(Journal Chinois Sinoquebec / Sinoquebec Chinese Newspaper)。2001年12月14日创刊。 大陆移民人士创办。自称“魁北克发行量 最大的华人报纸”。出纸约35 页。发行量仅在华埠唐人街派发1500份。
《蒙城之窗》 (Window of Montreal) 2004年1月创刊。社长为龚毅。自称“魁省的大型华人综合资讯网络”。出纸约20版(页)。
《加拿大生活周报》 (Canadian Life Weekly) 2004年7月29日创刊。总编辑田君。办报方针:立足社会,传播信息,服务大众,情系祖国,弘扬中华文化。 报道中国、世界要闻及华人社区动态;介绍健康、饮食、美容及如何节省生活开支常识;关注华人子女教育、人生感受、移民生活,刊载移民、法律及社会宗教等专题。出纸约32版(页)。发行网涵盖魁北克、安大略及美东主要城市。
《新周刊》 (Hebdomadaire Chinois / Sino Weekly) 自称是一份“生活化的报纸“,关注中国人在蒙城的生活,为读者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和互动空间。出纸约20版(页)。
《满华报》 小型周报。多年前出版。2004年4月30日宣布自5月起“暂时停刊“。
另外,发行《天天杂志》期刊,社址在唐人街。
华文教育:
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政府允许华人开办中文学校,让华人及其子女接受中华文化教育。随着华人移民的增多,华文教育更感迫切需要。华人子弟虽已渐渐融入主流社会,但多数人仍保持着中华民族传统,渴望接受中华文化教育,要求开办华文学校,让子女有更多机会,投入较多时间到中文学校学习各种课程。70年代以后,蒙特利尔的华文教育事业由此发展起来,数十年默默耕耘,开花结果,欣欣向荣,在承传中华文化,培育优秀人才方面建树良多。目前中文学校估计有10几所,多数集中在市区。主要有:
魁省中华文化教育学院 (原蒙城中文学校)1979年校建,已有26年校史。已向政府申请改制升格为高等学府,并经教育部立案批准,2004年9 月开课后正式启用现名,成为目前蒙市唯一的华文最高学府。现任院长为何宗雄。开设语文系、文学系、文化系、科技系。此外,特聘专业教授指导学生学习理论道德课程。
佳华中文学校 1994年建校。校长为 容萌。开设语文、数学及绘画、棋类等文化课程。
育华中文学校 开办各年级及成人语文班,学习汉语拼音、简体字以及广东话;书法、国画、音乐、舞蹈、历史等课程。
随着华人社区的扩展,不少新移民向市区以外迁居,为了方面交通及学生就地上学,近年来在南岸及西岛也增办了几所中文学校。
南岸中文学校 校长刘贤锡
南岸奥林匹克中文学校 以培养竞争性人才,为进入名校奠定基础为教学目的。课程包括:中文、数学、科学、兼开设滑冰、游泳、棋艺、球类等课余活动项目。
西岛中文学校 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开设汉语班、数学班、音乐班、成人汉语速成班、语言师资培训班。
除了华埠社会人士自办的中文学校外,还有一些社团组织和宗教团体也开办中文学校或开设中文学习班,为经济困难的乡亲、会员子女学习提供全免或减免学费,如魁省潮州会馆开办的潮州会馆中文学校、柬华协会开办的柬华中文学校及越南华侨联谊会主办的满华中文学校(学费由越华会赞助);加拿大满地可中华天主教社区中心的天主教中华学校等。